阿里改则县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发电 | |||||
| |||||
10月31日,由电建建筑公司承建的全球首个超高海拔构网型光储电站——阿里地区改则县30MW(配储能)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发电,成为今年西藏地区首个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的光伏项目。 该项目位于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羌塘无人区边缘海拔4700米,占地面积约550亩,总装机额定容量为30兆瓦,包含10个光伏板子阵、一座110千伏升压站、一座6兆瓦/24兆瓦时的化学储能站等部分。项目建成后,年平均上网电量5303.24万千瓦时,预计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59万吨,相应可减排二氧化碳约3.78万吨,将大幅解决阿里地区供电紧张的难题,保障当地民用及工业用电的安全性,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电力备用保障。 精心组织,布局“向阳矩阵” 在项目实施中,面对长距离运输、极端气候、重型设备搬运、复杂组件安装及线路设计变更等挑战,项目部精准制定物资采购计划、优化物流方案降低成本,实地考察提升组件配置,改造施工机械以适应高海拔环境,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确保项目高峰期的人力物力需求,从而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自光伏组件安装工作启动以来,项目团队始终将安装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作为施工管理的核心。为了提升组件安装的品质,项目团队不断对设计方案进行精细化调整,比如通过增大螺栓垫片来扩大螺栓与组件接触的面积,显著增强了支架的承载力。此外,项目团队还为支架增加了前后立柱的双层背拉筋,并在光伏组件的斜坡位置设置了刚性拉结,这些措施有效增强了支架架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项目施工覆盖广泛,点多面广,为确保质量和安全,项目团队秉承“高标准、高要求、真落实”的管理理念,全面实施“三检制”。通过定期召开质量专题检查和质量专题会议,对进场材料和设备进行严格监管,对土建和电气工程按照规范进行试验和检测。同时,项目团队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相应预案,确保施工人员的健康与安全,保障项目在全周期内无质量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技术引领,增添“绿色动能” 项目所在区域为典型的弱电网场景,冬季气温可降至零下20℃。为了提高电站的发电效率,项目搭建了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系统实证平台,实现对该区域电网的主动支撑,打造出构网型储能系统在超高海拔、超低温度、超弱场景下的创新示范项目。该系统能够自主调整电压和频率,在电网故障或弱网情况下快速响应,维持局部电网的稳定运行,赋予新能源发电与传统发电机相似的稳定性。同时,系统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的电网环境和应用场景。 此外,项目联合华为数字能源有限公司顺利完成了全球首个超高海拔6兆瓦/24兆瓦时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电站人工短路扰动试验,这也是西藏地区首次针对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机组开展的人工短路试验。 项目采用性能先进的695Wp双面N型光伏组件,这种组件能够同时吸收正面直射的太阳光和背面的反射光,有效延长电站的发电时间。即使在阴天或光照条件不理想时,这些组件也能产生一定的电力,从而显著提高电站的整体发电效率,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克难攻坚,锻造“光伏奇兵” 自2024年5月16日开工以来,该项目团队始终保持与各参建单位的紧密合作,确保安全、高效、优质完成建设任务。在光伏场区施工中,项目团队仅用约60天就完成了16000根螺旋钢桩、943组光伏支架以及54238块光伏板的安装。2024年7月20日开始升压站施工,历时约3个月,完成了生产区约36套设备安装和生活区约1200平方米的建筑施工。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积极推动本地化采购和就业,优先采用当地机械设备达900台,采购当地水泥、沙、砖等建筑材料80余万元,提供劳动岗位4800多个工日,总计为当地创造经济效益130余万元。这些举措赢得了属地政府和业主的高度赞扬,为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贡献了“电建力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回首165天的建设历程,项目团队鼓足“使命必达”的毅力和勇气,与风沙、暴晒、大雪、高寒、缺氧等恶劣条件相斗争。他们趟过深达半米的雪坑,扛过11级的大风天气,走过炽热颠簸的山地,凝心聚力、砥砺拼搏,终于奏响雪域高原上的“蓝海”赞歌。 这是一座新的里程碑,也是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电建建筑公司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积累项目经验,在新能源建设领域突破创新、坚定前行,彰显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绿色作为、生态担当。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