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人民日报》点赞!看公司如何打造伊拉克教育重建标杆 | ||||
| ||||
9月16日,《人民日报》国际版以专题报道形式,聚焦中国电建在伊拉克教育基础设施重建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其中,由公司承建的济加尔省106所示范学校项目成为关注焦点。这些学校作为中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民生工程,不仅以高质量、高效率的建设成果获得各方认可,更成为改善当地教育环境、增进中伊友谊的重要纽带。此次国家级媒体的专题报道,是对公司践行央企责任、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事业的充分肯定。 中国速度:两载攻坚建校,千童圆梦课堂 曾经,伊拉克许多地区的孩子们只能在临时板房里轮番上课,“学生挤板房、上课三班倒”是当地教育长期面临的真实困境。 公司承建的106所示范学校覆盖伊拉克济加尔省全境,是伊拉克政府“1000所学校复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拉赫学校作为这106所学校中首所完工项目,于2024年1月提前完成建设并正式移交。伊拉克总理苏达尼亲自出席移交仪式,高度赞扬中国建设速度,称其为“伊中合作的里程碑”。随着106所学校全面投用,济加尔省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孩子们终于告别拥挤的板房,走进宽敞明亮、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教室,迎来了更加优质的学习条件,为当地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质量:现代设计与文化温度的完美融合 这些“中国建造”的学校,不仅是坚固的建筑,更是用心打造的现代化教学空间和文化载体。 每所学校均高标准配置了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房、多功能体育场,还专门设置了美术室和手工室,全方位满足现代教学需求。在设计上,绝非简单的生硬照搬,而是致力于深度的文化融合。以卡迪西亚省的图拉女子学校为例,其建筑灵感源自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橙白相间的外墙巧妙融入了当地文化传统。校长玛亚达动情地表示:“这所‘中国学校’能用上20年、50年,是给我们孩子的一份长远礼物。” 民心相通:播种友谊,共绘未来 学校的意义远超建筑本身,它更是一个个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平台。 在济加尔省法拉赫学校,项目员工为孩子们讲述张骞通西域、古丝绸之路连接中伊的古老故事,图书室里的阿拉伯语中伊绘本被孩子们反复翻阅,爱不释手。“我知道中国首都是北京,将来要去爬长城!”10岁女孩艾玛的梦想,也是许多伊拉克孩子的心声。家长莫阿梅尔欣喜地看到孩子的变化:“孩子现在每天都分享校园新鲜事,自信多了,还说将来要去中国读书!” 希望载体:赋能教育,留下带不走的财富 项目带来的改变,深刻体现在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师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中。 “以前孩子连操场都没有,现在能在宽敞走廊玩耍、在机房学电脑!”教师布斯拉的话,道出了当地教育工作者的欣慰与喜悦。项目建设过程中,公司为伊拉克培养了近50名专业工程师、千余名技术人员,真正实现了“建一所学校,带一批人才”,为伊方留下了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伊拉克内阁秘书处发言人海德・马吉德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学校’不仅提升了我们的教育水平,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友谊的种子。” 每一所落成的学校,都是一次以匠心筑梦的实践,一次民心相通的对话。从千年古丝绸之路到今日“一带一路”,中伊友谊的种子,正通过这些窗明几净的教室,在下一代心中茁壮成长。公司将继续秉持承诺,让更多友谊之花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广袤土地上绚烂绽放。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