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星】孙光磊:用创新“硬核”实力,为参建项目“加冕”

发布日期:2025-02-14 信息来源:第四工程公司 作者:朱晗瑛 字号:[ ]

编者按:自2019年3月起,他在短短5年时间里,凭借突出的创新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素养,斩获了7项专利、5项省部级工法、5项省级QC成果以及多项群创成果奖项。他用实际行动为参建项目铺就通往“国优”的坚实道路,成为项目技术领域中当之无愧的“主攻手”。他就是华中院科研基地项目技术负责人——孙光磊。

技术先行 科技赋能生产

2019年3月,孙光磊接到调令,前往华中院科研基地项目担任技术负责人。该项目施工难度大,涉及“超大规模高大模板施工”“钢与混凝土结构”以及“斜柱施工与水平面最小夹角66.8°”等诸多复杂工艺,这些挑战瞬间点燃了他内心攻坚克难的斗志。怀揣着大干一场的抱负,孙光磊毅然推开了项目的大门。

时间紧、任务重,项目进场即全面开工。面对人手不足、事务繁杂的局面,孙光磊深知,只有规范化、体系化的管理才能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他秉持“技术先行”的理念,一头扎进施工图纸与规范资料中,同时深入施工现场开展调研,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完成了施工组织设计、创优策划及60余份施工方案的编制工作,牢牢掌握了项目施工的每一个要点。

为了保障施工质量,孙光磊制定了材料验收、管理、封存等一系列标准化流程规范,并针对施工工艺打造了图片样板示范区,还在现场设置了实物样板示范区。通过施工前的样板交底,实现了项目施工标准的可视化与质量的可控化,为项目的高质量推进筑牢了根基。

在深入研究施工图纸的过程中,孙光磊愈发感受到项目施工工艺的复杂性和施工难度的巨大挑战。为了降低施工风险,实现项目质量创优的目标,他果断引入BIM技术,为项目难题精准破题。

“BIM+协同管理”方案一经推出,便得到各相关单位的积极响应。设计与总包单位迅速组建了两套BIM团队,从公司BIM中心的技术支持到每一个分部分项的建模工作与实施应用,团队分工明确、协作高效。孙光磊带领总包BIM团队,将BIM技术深度应用于全方位建模、图纸会审、机电管线综合优化、二次阶段排砖、重难点工艺演示以及可视化交底等工作中,实现了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的全方位协同管理,极大地提升了项目施工效率与建设质量。

据统计,在建模过程中,孙光磊带领团队共发现原始图纸中可优化建筑设计问题20处、结构设计问题42处。他将这些问题分类汇总,并及时推进图纸变更工作,有效减少二次施工,降低施工风险,为项目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逢山开路 创新攻坚难题

华中院科研基地项目最高处层高达10.29米,项目施工过程中需完成高空楼面钢柱安装工作。然而,建筑四周场地狭窄,起重机无法站立,导致常规安装方法无法适配施工现场。

“只能靠人工!”孙光磊果断说道。

“这么高的位置,用人工?”同行人员纷纷质疑,他们都深知这项工作的难度与风险。

面对困境,孙光磊没有退缩。他带领团队经过多次BIM模拟与精密计算,成功发明出一种人工安装钢柱的装置,开创了高空楼面人工安装钢柱的先例,并顺利申报为实用新型专利。

从亲手组装、实验到检测销轴组件、装置受力构件、锚固件及手动拉链葫芦等每一个部件,孙光磊都一丝不苟,确保装置安全可靠。他还亲自在现场监督、指挥钢柱安装装置的搭建与使用。

在施工过程中,工人师傅在钢柱根部及待安装钢柱相应部位增设销轴组件,将加工好的装置受力构件组装到位,并用锚固件与现有建筑物可靠固定。最后,设置好手动拉链葫芦,经过严格检验各部位固定牢固后,启动手动拉链葫芦,逐步将钢柱斜拉到位。

凭借这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和担当,孙光磊不仅攻克了高空楼面钢柱安装的难题,还成功解决了大角度斜柱加固、环形梁安装及钢混组合柱施工等诸多复杂问题,为工程的顺利推进贡献了创新力量。

质量为本 匠心铸就精品

华中院科研基地项目自启动之初,便制定了严苛的质量标准与创优目标。为了不辜负公司的期望,孙光磊积极与相关奖项评审机构对接学习,精心策划创优实施方案,始终坚持质量与安全标准化管理,严格落实程序与行为标准化,并充分应用BIM技术实现协同管理。

“谁家技术总工天天跑现场啊,晒得快跟我一样黑了。”听到工人师傅的调侃,孙光磊爽朗一笑,没有多作解释,继续埋头于手头的工作。在他看来,技术人员只有泡在工地现场,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钢混结构环形梁整体吊装施工方法”,正是他在现场探查时,为提升建成质量主动进行工艺升级的成果。

钢混结构环形梁在大型建筑超限结构部位是较为常见的,但孙光磊发现,现场环形梁的原位安装不仅费时费力,成型质量也难以保证。于是,他潜心钻研,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施工方法:

将环形梁钢筋深化分解并加工制作完成后,选择适宜、平坦的场地搭设配套环形梁绑扎操作平台,逐步完成环形梁钢筋安装。待环形梁安装并验收合格后,利用起重设备将其整体吊运至原位,随后即可开展与之相连的框架梁安装。

这一方法实现了环形梁绑扎安装与楼层模板施工的同步进行,不仅有效提升了环形梁的安装质量,还节省了工期和施工成本。该方法荣获公司2021年度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一等奖。

从框架梁底部保护层控制方法,到新型后浇带支撑体系,再到多种技术发明与新型工法,孙光磊用一项项创新成果,为项目的高品质建设保驾护航。

荣誉总是属于有准备的团队。华中院科研基地项目先后荣获“河南省建筑工程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河南省建筑工程安全文明标准化示范工地”“郑州市‘结构商鼎杯’”及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举办的“第二届工程建设行业BIM大赛”三等奖等多项荣誉。目前,孙光磊正带领技术团队为国家优质工程奖的申报做足准备,待项目竣工后,河南省新技术应用示范工地和河南省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奖项也将同步申报。

技术创新无止境,攻坚克难增效益。孙光磊用实际行动践行工匠精神,苦练本领、精研业务,不畏困难挑战,不断打破常规,不停探索进取,成为了项目科技创新的带头人。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