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员工艺苑

学习党史,我更懂了我的父亲

发布日期:2021-05-11 信息来源:第二工程公司 作者:惠丹菊 字号:[ ] 分享

我的父亲,1959年出生在吉林一个很小的屯子,家里姊妹6人,他排行老三,是长子。他勤劳能干、朴实节俭,由于常年务农劳作,看上去比同龄人要老一些。就是这么简单淳朴的庄稼汉,很多时候我却看不懂他。直到最近,生活和学习的一些经历让我开始走近了他。

小事窥见大觉悟

2021年春节,由于疫情管控,村里实施“十户疫情联防联控”措施,号召在外地工作的人尽量不返乡。小年那天,父亲一早打过来电话:“姑娘呀,今年过年你们就不要回来了,国家不是倡导就地过年吗,你们就在成都,跟你公公婆婆一起过年,不用惦记我和你妈,我们都好着呢……”

因为疫情和工作原因已经两年没回家过年的我,听着电话那边温厚的声音,一时思念和感动涌上心头,不知道说什么。“姑娘,你听到了吗?咱不能给国家防疫添麻烦!”我整理了一下心情,“爸,我听到了,我们单位也发了通知,倡导就地过年,你放心吧。”

父母在不远行。我这个远嫁的姑娘无法常在父母身边,哪怕是倒杯水、捶个背都显得那么奢侈。好不容易盼到春节却不能回家团聚,心里有愧疚也有委屈,却是父亲先给我解了围,给我讲国家政策、讲防疫的重要性。

父亲经常说没能入党是他最大的遗憾,所以他要求我和弟弟必须趁着年轻入党。我现在已经完成了他这个心愿,弟弟也在村里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儿女的进步又何尝不是父亲为人做事的写照。

勤劳的双手托起儿女的梦

奶奶在城里长大,读过书,由于家里的变故最终来到农村嫁给了爷爷。因为身体和生长环境的缘故,她没法从事重体力劳作,只有爷爷一个成年劳力,一家子的生活非常贫困。尽管父亲聪明好学,求学路也是跌跌撞撞、断断续续。农忙时候就跟着爷爷干农活,闲了家里挤出来一点钱就继续去学校念书,到20岁时终于读完了初中。父亲说他的学习成绩很好,还特别擅长体育,老师们都非常喜欢他。初中最后的日子里,他不得已放弃了上学,老师从城里赶了一天的路到爷爷家里,希望父亲继续上学。但是那时的父亲已经成年,他眼里全是家庭的窘境和弟弟妹妹对吃上一顿饱饭、有个学上的渴望。于是,他选择了务农,这一干就是40多年。

父亲21岁那年娶了全村最能干,最漂亮的姑娘,我的母亲。他们是自由恋爱。婚后生活辛苦中也有甜蜜,因为有了我和弟弟,生活似乎更有希望了。父亲农忙时在家,农闲时去外地打工,总是忙忙碌碌。家里日子越过越好。我们家成了十里八村第一个“旱改水”吃上大米的人家,盖起了村里第一个大瓦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农村也逐渐富裕起来。但是很多人家的教育观念还很老旧,能让孩子一直上学的是少数。我和弟弟是幸运的。父亲非常坚持不论男女只要能靠上就必须上学。这让我走出了山窝窝,看见了外面的世界。高山、大海,城市、乡村,这一切让我越来越感恩父亲的坚持。

学习党史让我懂得了父辈

以前对于父亲很多的行为,我很不理解。

父亲节俭到可以说是抠门。一条裤子真的能够新三年旧三年地穿,我们做儿女的看不过去给他买来新的行头,还要遭到他一顿数落。家里每次添置个新东西,母亲都是提心吊胆、小心翼翼。父亲的“抠”体现在生活的每个方面。衣服不能随便添置,每个人每个季节两套能上街穿的,再有一套干活穿的,就够了;家电不坏不能换新的;晚上8点必须关灯睡觉;火炕不能烧得太久……这样的事举不胜举。但是亲戚朋友来做客,父亲又变得很大方,总要把家里的存货都拿出来整一桌,酒也要喝得畅快。

直到最近开始系统学习党史,我似乎一点点解开了对父亲的迷惑。父亲出生的时候正赶上中国经济最最困难的年代,前苏联背信弃义、中国三年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农村公社化,农业生产力下降,温饱是最大的民生。能吃一顿饱饭就是最大的满足。经历过饿的真切滋味,父亲怎能不节俭。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正当国家克服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完成经济调整任务,开始执行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这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千辛万苦才上到初中。刚走入社会恰逢改革开放,农村不像城市有那么多机会,唯有勤劳才能改变命运和生活,所以到今天已经60多岁的父亲还坚持种地、打工。

是时代造就了父亲他们这一代人。

父亲常说,感谢国家、感谢党,让我们这些农民有了好日子,让农民的孩子也能走出大山,你们要好好干。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