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公司兰州白塔山项目一项专利成果荣获发明专利权 | |||||
| |||||
近日,公司兰州白塔山项目申报的《一种基于软弱围岩隧道施工的开挖方法》专利申请,已正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发明专利授权。 兰州白塔山项目位于兰州市城关区,西起龙源,东至北滨河东路元通大桥及靖远路,主线全长约2245米。项目建成后,将显著减轻兰州市的交通负担,并助力白塔山景区升级为集山、水、桥于一体的5A级景区,成为兰州市的新地标和热门旅游目的地。 白塔山隧道设计为双向三车道公路隧道,北线隧道长1182米,南线隧道长1063米。由于隧道需穿越白塔山古建筑群,并经过超浅埋、超偏压等复杂地质条件,为确保施工安全,隧道设计采用了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尽管该方法能有效控制隧道及地表变形,但其施工程序复杂,工序转换频繁,导致施工难度大,进度缓慢。按照双侧壁导坑法的施工速度,月开挖进尺仅为15至20米,难以满足工期要求。面对这一挑战,项目技术团队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广泛查阅资料,勇于创新,提出了“隧道CVD导坑法开挖施工工法”,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基础上,对双侧壁导坑法进行了优化。 该工法在双侧壁导坑法的基础上,结合白塔山隧道的具体施工条件进行了改进。将双侧壁导坑法中的弧形竖向临时双支撑调整为上台阶临时竖向单支撑,并将弧形支撑优化为垂直支撑,通过竖向支撑减缓和抑制顶拱沉降。在监控量测数据显示变形稳定后,随着仰拱的跟进,拆除竖向临时支撑。同时,取消了上导坑临时仰拱支撑,避免了开挖设备(本项目隧道开挖采用悬臂式掘进机,设备自重125吨)对临时仰拱的碾压、震动影响和损坏,减少了隧道初支变形和裂缝的风险。此外,将双侧壁导坑法的7个导洞简化为5个,减少了工序转换,增加了每个洞的作业空间,便于机械化施工。 在施工技术上,该工法能够满足隧道穿越既有建筑物的沉降要求,洞内沉降可控制在50毫米以内;在施工进度上,减少导洞数量,缩短循环进度时间,显著提高开挖进度,单洞开挖支护节省工期达12个月;在节约成本方面,减少了临时支护的工程量,降低了施工材料费、机械费及人工费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本项发明专利的授权,是项目团队认真执行公司发展战略、落实精益化管理的成果,激发了广大员工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理论研究方面的积极性。未来,项目将继续深化创新驱动发展理念,优化精益化管理体系,将创新与管理深度融合,进一步挖掘科技成果,共同推动公司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